圆桌对话精彩观点 | 四链融合助推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2023年06月19日 编辑:admin


1.png

以下为圆桌嘉宾精彩观点


苏州现在辉煌,苏州未来可期!

2.png

朱日祥 |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在中国的好多地方都走过,和其他很多地方不同,苏州的各级领导对科技创新的渴望都落实在行动上,真正把科技创新人员当成服务的对象,所以在苏州搞科技创新,我是充满信心的。我认为这个土地有这种文化氛围,这是有基因在的。

作为中科院院士,曾经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地理研究所所长,朱日祥院士在论坛上,分享了自己30多年来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的深刻理解,同时对苏州的创新土壤和创新底蕴给予了高度评价。

“科研工作者创业就是在创造价值。过去人说读书人不能有铜臭气,就误导了中国对人才培养和知识分子创业的想法。如果哪个高级知识分子谈我要去挣钱,这可能是一件羞于开口的事情。如果你不能从观念上改变,你既不能创造人类没有的知识,你也不能为这个社会和你自己创造财富,学再多的知识也是没有用的。”在谈及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时,朱院士认为科技工作者应该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科技成果产业化。

在谈及科学家创业的话题时,朱院士认为创业的科研人永远不要认为自己的技术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同样,投资人也应以更包容的态度看待科学家的固执,没有固执也搞不了技术创新。两者之间需要寻找到平衡。

“我非常欣赏今天活动上的一句话,始于创新,成于资本,没有资本的创新是不可能成为产品的,这也就是我这个搞科研的为什么来到苏州。苏州现在辉煌,苏州未来可期!”朱院士对苏州产业创新集群的未来充满信心。


寻找四链融合中的堵点进一步发挥苏州优势

3.png

谭逸斌 | 长三角国创中心投财部主任


“第一,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一直是令人很头疼的一个问题。一直说科技产业两张皮,如何很好解决。第二,人才链如何和产业链进行融合。城镇青年的失业率很高,我们的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又面临很多的问题,我们可能在人才培养上面和我们的产业链还存在一些不相匹配的地方。第三,资金链和创新链融合。资金很愿意支持后期成熟的产业化项目,但是对于支持早期的创新类项目,往往还是面临很多的问题。”

长三角国创中心投财部主任谭逸斌列举了目前四链融合中还存在的困难,也通过案例介绍了长三角国创中心在这些方面的探索。

长三角国创中心、江苏产研院一直在探索以市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来面向前端的创新,来提创新的需求。同时,我们也在建设集萃理工学院,希望通过来自企业的产业化的课题,来推动人才的培养,使得我们在产业链和人才链上做更好的融合。”


谭逸斌表示,希望苏州能找到目前在四链融合当中的堵点,进一步发挥出苏州的优势,在体制机制方面进一步的改革和探索,围绕总书记的指示,在江苏建设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当中,体现苏州的力量。


坚持海外先进技术与本土产业的融合之路

4.png

刘宏钧 | 晶方科技副总裁

“我们更多的经验在于如何利用我们国内的人才的优势、资金的优势、贴近市场的优势,把海外的先进技术能够嫁接到这边来,结合这边本土的需求,重新构建一些新的产业链,在这个基础上把自己的竞争力做好。”

作为晶方科技副总裁,刘宏钧在圆桌上介绍了晶方科技16年的发展历程。在谈及当前半导体产业正处于风口的话题时,刘宏钧坦言目前行业高速发展时期,但也存在着很多困难。

“一是目前的地缘政治环境下,阻碍了一部分的人才回归。我们去年做的并购,原先的打算是想把海外的一部分人员包括他们的研发能力能够迁移到国内来。但是目前已经把这个方向放弃掉了。”

“另一方面,人才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缺口。从2012年开始人才缺口的问题一直在讲,整个行业可能有30万的缺口。但是现在来看,我觉得缺口可能更大。我们有新的项目起来的话,如何来保持团队的运营,能不能招募到足够的工程师,有经验的团队,这方面挑战还是不小的。”

刘宏钧认为半导体产业短时间内还无法做到完全内循环,还是要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把海外先进技术与本土产业的融合起来,把行业产业链基础夯实,才能够持续促进我们整个的产业链健康的发展。


企业成长离不开创新生态支撑

5.png

张昕 | 沛嘉医疗副总裁


再做fast  follw,基本未来五到十年是活不下去的,这是市场倒逼企业做创新。我们在这个时代就必须要做创新,但是创新真的是很难,一方面是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资金的需求,三是有没有真正创新的项目。”

沛嘉医疗副总裁张昕,同时也是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介入医疗技术研究所所长,他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创新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哺育。

沛嘉医疗是国内在结构性心脏病和神经介入两个领域的龙头企业,2012年被苏州招商部门从张江挖到了园区之后,取得了快速发展。2020年5月在港股上市,成为苏州第一家上市的医疗器械公司。

张昕表示,苏州在生物医药这个行业,从Biotech、医药检测等各方面,有着最完整创新生态圈,从项目到人才到资金,基本上可以形成一个自良性生态。这离不开苏州相关部门长期以往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企业在受益的同时也应力所能及为这个来之不易的环境作出贡献。

我们更希望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有机会参与到产业创新集群的建设当中。为苏州的介入医疗产业化集群做一些应有的贡献,这是我们应该要做的事情,也是在积极推进的一件事情。”


科学家创业要学会身份的转变

6.png

王晓春 | 致道资本总经理


“早期项目我们更关注行业的天花板是不是够高,还要看你的技术的长板要足够的长。最重要的是看团队,团队里是不是有一个领军人物,可以把企业做起来。我们在寻找具备企业家素质的科学家。

致道资本总经理王晓春分享了致道资本的投资理念,2018年成立的致道资本,长期关注苏州本地的硬科技企业成长。目前已累计投出包括思必驰、苏纳光电、博思德、派格生物等60多个优秀科技企业。

在谈及早期科技项目融资时,王晓春着重表达了对团队的关注。他以上市企业纳微科技的江必旺博士为例,分享了江博士从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向一名优秀的企业家转变的历程。

“我们现在更多看的是一些年轻科学家的创业项目,在年轻一代科学家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很多新兴技术的创新点,所以我们更愿意去尝试,因为他们未来还有很长的路,有试错的空间,我们相信他们将会在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